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

該如何解釋這個“高山茶”呢?


  海峽那邊的朋友為我捎來了一盒阿裡山的茗茶,盒是方阿里山茶形 的紙盒,盒上的燙金字有“嘉義縣高山茶展示會優良獎”、“產地阿裡山山脈”等字樣,十分醒目。海峽這邊很長的一段時間把“阿裡山”視為台灣最重要的像征。 即便在那一段最閉塞的年月,也有一首很抒情的革命歌曲——《台灣同胞,我的骨肉兄弟》,“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蕩漾,阿裡山林濤在耳邊震響”;改革開放後,首 先流行的台灣歌曲就是《阿裡山的姑娘》,“阿裡山的姑娘美如水,阿裡山的少年壯如山”。雖然海峽兩岸人員的往來與日俱增,但我等平頭百姓想到台灣一游,還 是相當困難的。因而迎著海風,隔著海峽,口中噙香,品味寶島綠色的阿裡山,就平添了一份揣摩與遐想。從歌裡的阿裡山到茶裡的阿裡山,感覺自然是迥然不同 的:歌美,自由地穿行在海峽兩岸的雲水之間;而茶香,既是阿裡山的雨露滋潤,山土滋養,陽光漫射的成就,更是百年來山間茶農勤勞和智慧的培育、改良與精烘 細焙的結晶。手捧阿裡山青綠色的茶米,那當年“阿裡山的林濤”似乎也從想像中的奔騰與怒吼,變成了春風裡茶園的搖曳與呢喃……

  阿裡山高山茶的外盒上,印有一幀山地茶園的彩照,整個山坡就像穿上了一件線衣,一條條綠色的粗絨線密嘎嘎地纏裹著山體,真不知種茶的農婦是如何“飛針走線”的。綠色茶園下有一條觀光的鐵軌,紅色的車頭正拖阿里山高山茶著紅白相間的森林小火車款款前行:不看台北的燈紅酒綠,不看台南的歷史古跡,有那麼多人情願遠離現代的喧囂,沉浸在阿裡山天然的綠色裡?
  台灣的茶引種自祖國大陸。據1918年連橫所著《台灣通史》稱,嘉慶十五年(1810阿里山烏龍茶年) 有人“歸自福建,始以武夷山之茶,植於祭魚坑,發育甚佳,即以茶籽兩鬥播之,收成亦豐,遂互為傳植”。《中國茶經》稱,“清光緒年間,有張氏兄弟從安溪引 入鐵觀音,在(台灣)木柵漳湖區試種成功”,說明寶島的茶源自海峽這一邊的八閩,島上的文山、凍頂山都是早年種植福建烏龍茶的地方,於是“文山包種”、 “凍頂烏龍”雙雙皆為台灣的茶中佼佼。

  那麼該如何解釋這個“高山茶”呢?我手頭的台灣茶包裝上是這樣寫的:“嘉義縣高山茶,系產於阿裡山山脈,海拔800-1700公尺的高山地帶,茶區經 年雲霧繚繞,生長環境絕佳,茶質優異,加之以精湛之焙制技術,產品風味獨特。”又稱該高山茶“有烏龍和新品種兩組,香郁甘醇,各呈雅韻,佳茗入喉,齒頰留 香,誠乃居家待客不可或缺之珍品也”。如今高山茶似乎不僅僅是“種在高山上的茶”的縮略,據我所知,它已漸漸演化成一個頻繁使用的地方語詞。

 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