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

精益生產鏡頭:把物料送到操作工手裡-漏鬥法則

  什麼是生產第一線操作工的手?那是一電動車雙創造價值的手,甚至是你的工廠中間唯一創造價值的手。我在豐田做工程師的時候,我的導師(Sensei,)曾經對我說:“你是一個工程師,但你是非增值人員”。我聽了以後很郁悶,問道:“付我工資,我天天加班干得這麼累,怎麼倒成了非增值人員了?”,導師說:“這麼講,就是要你知道,我們裡唯一給我們產品增值的,也就是讓我們能夠賺錢的工作,發生在工人將螺絲擰到車身上拖板車那一剎那。而包括你在內的所有管理、技術以及其他職能行政人員,最大的任務就是如何將工人的增值時間比變得最大。”-原來如此。
  請到工廠裡去走走看看,或者就到您的的工廠裡去站一陣子,當你看著操作工人的工作,請注意他/她是怎樣從料架上拿取物料或者零件的。我們常常可以發現,由於我們現在的生產,需要生產出更多的不同的產品來滿足市場需要,所以物料架上的零件品種很多,往往排成很長很寬的一排,上下有好幾層,於是我們的工人在生產每一件產品的時候,都需要到不同的地方去取料,這一種產品的零件可能要到左面底下的貨架去取,下一個產品的零件卻在右面的上層貨架上,每一次都要伴隨很多的走動,彎腰,踮腳,不僅浪費時間,而且還有長期積累而造成的人身疲勞傷害,所謂積勞成疾。
  那麼怎樣做,才能使工人為了取零件而走最少的路,為取零件不需要彎腰踮腳?這裡介紹一個在豐田或其它精益工廠中使用的漏鬥法則。
  先從上往下看,從生產線到貨架前,最省腳步路徑的是走一個等邊三角形,這就要求每次取零件的地方,應該盡量集中在生產線工位的中央。
  
  從側面看,當一個人站在料架前,揮動手臂,那麼他/推高機她在拿取零件的最佳姿勢,也就是不需要彎腰,也不需要踮腳的情況下拿取零件,這些零件應該擺放在一個類似橫8字的範圍裡面:
  
  所以我們從這裡知道,讓操作工最省力,最省時間的物料放置,是有一個很小的最佳範圍的,超出這個範圍,必將帶來操作工的多於走動,以及由此帶來的體力上的消耗甚至傷害,造成增值工作比例的下降。
  那麼如何能把這麼多品種的物料,跟通過一個無形的漏鬥一樣,送到操作工手上呢?

  辦法是有的,不過想辦法之前,大家應該先建立起:

  - 只有一線工人的工作才是增值點的觀念。

  -只有替這些工人省時省力,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他們干增值工作的比例,從而提高整個工廠的效益的觀念?
  
  如果我們堅定了這種觀念,那麼下面便是幾種辦法供大家思考。

  (1) 將多樣品種的零件進行排序(sequencing),將並行的物料擺放變成串行的物料,這樣可以使你的“戰線”變得很窄,將物料拿取點移入我們的最佳拿取漏鬥中。排序工作會占用一些人工和場地,但是跟因此節省的生產線一線工作人工,和節省的線上空間,還是合算的,尤其對一些品種多(如用在不同顏色汽車上的跟顏色有關的部件)和比較大的,占空間多的,一個工位裡很難全部放進去的部件,經驗證明,十分有效。另外,排序工種比生產線操作工所要求料架的技術含量低得多,所以單位人工成本也低。有點像你雇鐘點工給你打掃房間,你可以多出時間加班,干你的工作一樣。
  舉例:

  (原先)原先有15種顏色的零件,各有各的箱子,每一箱裡裝100個顏色一樣的零件,將所有顏色的零件箱全部並行地擺放在料架上,將占用相當寬的空間,大量的箱子的位置在“最佳漏鬥區”之外,故此拿取那些零件,就要多走路,多彎腰踮腳。
  (改進)加入線外排序,采用一種通用的箱子,也是100件零件/箱,而每一個箱子裡的零件都根據生產計劃的規格順序排列,操作工只要按順序一個一個從箱子裡拿取零件,每次只要到這個箱子的位置拿取就可以了,而這個位置相對很小,完全落入了“最佳漏鬥區”的投影之內,達到了最短的走動舉例和最佳人機工程要求。用完一箱,把空箱退回,下一箱同樣是排了序的零件。 (注,由於零件的總用量沒有物料架變,所以並不因此增加送貨頻率)
  
  (2) 如果不能做排序,那麼將頻繁取用的物料放置在最佳漏鬥區內,也就是那個橫8字範圍內,而將不常用的物料放置在漏鬥區的外面,越是不常用,越要外面
  
  (3) 采用較小的包裝,減少每一個包裝箱的寬度,這樣可以減少縮短料架的正面面積,使得落入“最佳拿取漏鬥”的品種更多。豐田甚至采用一種“一種零件兩種包裝”的辦法,也就是用量大的幾種規格(如顏色)用較大包裝,比如20件/箱,而用量少的幾種規格用更小的包裝,如4件/箱,這不僅僅能減少小用量零件的在線庫存,也能夠使這些零件的占用空間最小,拿取這些零件所走的距離最短。
  總結:操作工拿取物料的動作,是無增值勞動的一種,減少這種勞動所占的時間,就能給增加增值勞動的比例創造條件,而“將物料送到工人手裡”的觀念,必須建立起來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